远方有多远?沿着大运河世界遗产一探究竟

中华文脉绵延不绝,考古贯通古往今来,随着近年来考古成果不断涌现,带动旅游出行从景点观光向文化体验转变,助力游客实现“以诗意共远方”。远方有多远?在这个暑期,可以沿着大运河世界遗产一探究竟。

01

江苏淮安

考古现场变遗址公园

千年大运河连古今

日前(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被誉为“运河之都”的江苏淮安,其板闸镇遗址入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文化体验中心也将在近期启动运营。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江苏淮安的板闸遗址,就在同年10月发现。考古发掘至今,已发现1座水闸、1条古河道、1座码头、2道堤坝和成排的建筑基址等,核心遗迹“板闸”被确定为明代遗存。

江苏淮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展教中心部长杨桂娟:“板闸”顾名思义就是用木板建造的水闸,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处木板衬底且保存完好的水闸遗址,对研究明清税收史和古代水工科技工程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一座水闸到一处市镇,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板闸镇出土各类器物3000多件,尤其以餐饮厨具为大宗,这张照片显示出市镇遗址内一处饭店后厨的样貌,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

据介绍,板闸遗址贯穿了明清两代淮安段大运河发展的始终。为了对遗址内涵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展示,去年下半年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对公众开放,公园文化体验中心也将于近期启动运营,运用科技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向游客讲述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的历史故事。

江苏淮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项目负责人方建新:集历史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提升我们运河之都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品质。

以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今天的江苏淮安段大运河沿线,露营地、码头等现代设施与各式非遗小铺、古老街巷错落分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风采和生机。

02

安徽宿州

在博物馆“遇见”千年运河

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80公里,其中,位于宿州泗县的河段,被列为世界遗产,这里基本保留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始风貌。宿州市博物馆正在展出400多件套大运河相关文物,讲述一座城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千年历史。

一走进安徽宿州市博物馆的展厅,一面千年大运河地层剖面墙赫然在目,它总长54米、高4米,是目前国内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这面来自隋唐运河遗址的剖面,于2023年10月被“搬”到博物馆展厅,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夹杂着瓦砾、陶瓷片等遗存,直观展示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历史上,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开凿,使安徽宿州成为隋唐宋时期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一度成为繁华的关津渡口。

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大运河相对比较完整的结构,能够在我们馆里面展示出来,就相当于观众能有机会到考古现场,一眼千年,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剖面看到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和今生。

除了大运河通济渠的剖面墙,保存完好的兔座唐三彩枕、大小不一的石锚碇以及记载着各地距离方位的界碑石等400多件套文物,全方位展现隋唐宋金时期大运河历史文化。

沿着大运河遗迹穿梭,安徽宿州泗县目前依然保存有一段长约28公里的运河古道,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现存最完整的一处活态遗址。千年大运河历史文化积淀,支撑泗县沿河道先后建成泗县博物馆、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造型精美雕工传神的镇水兽,保存完好的沉船木雕,人工开凿运河的微缩模拟场景,像是穿过大运河历史而来的名片,展示着大运河的古往今来。

泗县文化和旅游局孙习:方便广大市民朋友认识大运河,了解大运河。今后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好大运河遗址,传承好大运河文化。

03

浙江杭州

因“运”而兴

流淌在心中的文化记忆

经过历朝历代的建造和维护,远方有多远?沿着大运河世界遗产一探究竟大运河成为古代中国交通线路的关键枢纽,直到今天仍是内陆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大运河世界遗产分布在8个省份,在27段河道遗产中,浙江杭州就占了5段,并拥有6个遗产点。在杭州大运河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两代人身上映射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10年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边的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也成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点,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理念,近年来,风化开裂的外立面等完成保护性修复,“桥上行人桥下舟,茶香酒馥曲无休”的诗意场景再现。

和外地游客不同,今年75岁的费玉根老人,家就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时候跟随父母在大运河上跑船谋生,退休前,都在从事运河船只的维修管理工作。对费玉根老人而言,他和大运河的关系,紧紧相依。

杭州市民费玉根:原来只有小船在这里运输,二十吨左右,四五十吨左右,现在上千吨的船在这里运输。没有水的话就开不过去,我们船一定要靠水。

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因大运河而生,同样得益于大运河,也成为杭州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留下了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以及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目前这里仍保存着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街巷里弄”格局,300多户住民枕河而居,与之相伴的老厂房、老仓库,在保护中得到发展。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这里既有原来的老的生活延续,也有新的业态导入,包括老厂房改造的博物馆群落。形成了一个复合的城市生活公共空间,是和我们中国大运河的大型活态线性遗产特征是非常吻合的。

拱宸桥,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标志。最近,在杭州大运河数字影像馆里,两幅高达15亿像素的桥身影像正在展出。这组目前数据量最大的拱宸桥高清影像,是90后摄影师马崇炎的创作,映射出千百年来运河本身一直被人关注,运河文化在细微中传承。

青年摄影师马崇炎:这组作品由1000多张照片拼接而成,我们最终呈现的大小刚好是拱宸桥的十分之一,其实也是大运河申遗10年巧妙的一个概念。

据介绍,基于浙江省十项重大工程之一的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的11个遗产点段,目前均已构建出相关的保护方式,致力于让运河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晓萩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