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唯一好莱坞制作《龙争虎斗》是如何征服全世界的

本文作者:李啸天

嗯,换作者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傲娇的大公说他写的是香港专题,已经写完了cult片专题、风月/情色专题、动作片专题、奇案专题、黑帮专题、赌片专题、毒片专题、僵尸片专题、肉蒲团专题、古惑仔专题、彭浩翔专题等等,这李小龙专题也是港片大专题下面的一个分专题,所以他主演的《龙争虎斗》就不写了,因为那是好莱坞影片,跟港片没关系,爱咋咋地。

此言差矣啊大公,《龙争虎斗》是合拍片,是嘉禾与华纳一半对一半,华纳是只出钱,嘉禾可是既出钱又出力,贡献一点都不小。大公说,我不管,反正我不写,就不写。

就这么着,擦屁股的我只好抖索精神,再次勉力为之,给大家献丑了。

话说,李小龙于1971年回到香港,并与嘉禾签了两部片约,《唐山大兄》于《精武门》,全部热卖,让李小龙成为香港最炙手可热的动作巨星。

片约完结,李小龙又成了自由身。财大气粗的老牌电影公司邵氏与电影制片新秀嘉禾展开了又一轮“抢龙大战”。具体过程,前文大公已经讲了,这里不多说。

总之,嘉禾完胜。

于是,嘉禾投资、李小龙主导的《猛龙过江》出炉,再一次大热,比《唐山大兄》《精武门》更火爆,名声溢出了香港,好莱坞都被惊动了。

原本,嘉禾与李小龙续签了两部片约的合同,一部是《死亡的游戏》,一部是《死亡塔》。其中,《死亡的游戏》最初叫《静笛》(也叫《沉默的长笛》),这是一个印度背景的故事,类似《猛龙过江》是发生在罗马的故事那样,计划全片在印度进行拍摄,李小龙带队在印度、尼泊尔逛了一圈,进行拍摄地勘察,最终发现这个项目不可行,干脆放弃了。

也不是全放弃,而是将故事背景做了修订,剧本修改成了《死亡的游戏》,故事发生地改成了韩国。不过,《死亡的游戏》里的那座佛塔的形制,李小龙还是借鉴了尼泊尔的尼泊尔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上的神庙。

1972年里,李小龙为《死亡的游戏》拍摄了1/3的剧情,留下了一段35分钟版本的片段。后来,根据2000年纪录片《李小龙:勇士的旅程》,进一步收录了57分钟完整故事片段。根据2023年纪录片《最后的死亡游戏》,片长223分钟,接近4小时片长,则收录了当时拍摄的全部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可是,就在拍摄《死亡的游戏》的间隙,好莱坞冒了出来,华纳出手了。邀请李小龙去好莱坞拍摄影片,而且剧本也拿了出来,叫做《血与钢》。

李小龙怦然心动。果断放下了正在推进的《死亡的游戏》,打算先拍完好莱坞这部作品后,再回来继续完成它。

要知道,早年李小龙在好莱坞苦苦寻求机会,一心想要当好莱坞主角,借机将中国功夫及中国哲学在国际上发扬光大。《青蜂侠》《盲人追凶》两部剧集,李小龙在里面的表现都很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可是这两部剧本身没有火起来,对李小龙的助益并不大,尽管他拿出了《战士》《功夫》两部剧的剧本或策划,李小龙唯一好莱坞制作《龙争虎斗》是如何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也很认可,但就是没人敢让他来做主角,因为那时候的美国并不想看到一个中国英雄。

《战士》是一直没有投入拍摄,直到2019年才被拍成了美剧,但已时过境迁。前文里大公说《猛龙过江》就是《战士》的开头部分,其实也不太对。只能说是李小龙在好莱坞没有完成心愿,又不愿意放弃,于是将部分思想变形一下改成了影版《猛龙过江》,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至于《功夫》,好莱坞正式投入了拍摄,1972年上映,但主演是白人演员大卫·卡拉丁。一个发生在中国的少林故事,结果却由一个白人来演,总感觉怪怪的。但是在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国情就是这样,而且这片还引起了轰动,大卫·卡拉丁火了。

这个截活李小龙的大卫·卡拉丁是谁?他就是《杀死比尔》里的那个比尔。他与李小龙的徒弟、《猛龙过江》里的大反派罗礼士(查克·诺瑞斯),外加上李小龙的好友史蒂夫·麦奎因,并列为好莱坞第一代动作巨星,他们的接班人则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龙、施瓦辛格。

想不到吧,好莱坞第一代动作巨星,都是李小龙熏陶出来的结果。

李小龙创作的《功夫》交给了大卫·卡拉丁,执导的《猛龙过江》直接捧火了查克·诺瑞斯。这都是李小龙回归好莱坞之前的事。至于史蒂夫·麦奎因,作为李小龙生前好友,则是李小龙死后葬礼上的抬棺者之一。

现在,李小龙自己正式杀回来了。

当年自己主动求角色,各种投书问路都没机会,现在自己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被好莱坞求着请了回来。所以,人呢,打铁还得自身硬。

当初,李小龙之所以选择回香港,目的就是计划利用香港作为跳板,再次撬开好莱坞的大门。既然直接进入不了,那就从侧门踹进来。

现在,他的目标实现了。

此时的李小龙,身份与话语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回好莱坞可以,但剧本必须我做主。当他接到了《血与钢》的剧本,直接就给拒了,要求改,大改,改成他想要的样子,否则就不拍。

这次是好莱坞在求李小龙,自然愿意遵循他的意见去改。修改的结果,是《血与钢》变成了《龙争虎斗》,李小龙担任了制片、编剧、主演、动作设计、调度等等诸多工作,一身多职。

当然了,这么多职务他也忙不过来,于是拉来了自己的兄弟林正英、陈会毅,来作为动作指导助理。片中的反派boss由石坚主演,那时候的石坚年龄已大,后面与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基本上都由林正英作为替身来完成,真正对打的是李小龙与林正英。

《龙争虎斗》的拍摄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对于华纳来说,是开辟了动作片新领域,壮大了自己在好莱坞的话语权。对于嘉禾来说,这可是这家初创的香港制片公司打入好莱坞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仅仅是嘉禾,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绝佳机缘。于是香港最具生机的动作演员都来了。除了老牌的石坚,以及李小龙请来的老朋友林正英、陈会毅,以及韩英杰老班底里孟海、钟发、陈龙等人。

另外,还有洪金宝、成龙、元华、元彪、元彬、董玮等后来在香港动作领域让人抖三抖的大人物们。此时的他们,都年纪轻轻,前来学习。后来的洪家班、成家班、董家班,基本上构成了香港动作指导导领域最强的几个班底。此外,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太保、大嘴、刘永等人的身影。

成龙被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被李小龙揪着头发暴打的15秒出场镜头,就来源于《龙争虎斗》。很多人以为那个镜头发生在《精武门》里,以为成龙饰演的是日本喽啰武士,其实不是。

片中第一次打斗戏,就发生在洪金宝与李小龙之间,是影片开场李小龙在少林寺学武出师,与师兄弟进行切磋的戏份,那个与他对打的胖子,就是洪金宝。

另外,还请来了实力派演员乔宏,以及邵氏打星杨斯,打女茅瑛等人。香港的新生派,被大批网络了进来。这可是李小龙前三部里从来没有过的富裕,人才首次这么充盈。前面全部抠抠搜搜,除了雷打不动的林正英、陈会毅,其他稍有名气的龙虎武师,压根看不到几个身影。

不过,话又说回来。

电影毕竟是一门生意。华纳是做了保留的,毕竟大时代并没有变,美国种族歧视依旧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1965年才通过《哈特-塞勒移民法》,之前美国移民局仍在按种族、而不是国籍对来自亚洲的移民分配签证指标,严格规定每年华人移民配额为105人。这就是赤裸裸的种种歧视写照。

《龙争虎斗》拍摄于1973年,距离1965年并不远。华纳并不敢冒太大的风险。尽管将李小龙请回来本身已经是一个壮举,但是为了对冲风险,华纳对《龙争虎斗》的投入并不多。满打满算,投资额只有85万美元,这还是华纳与嘉禾联合投资的额度。

因此,相对于香港方面的卡司,美国方则请来了吉姆·凯利、约翰·萨克松、罗拔几位演员。其中,罗拔还是李小龙在《猛龙过江》里的老搭档,是李小龙请来的。美国方面提供的卡司并不强硬,甚至不如《猛龙过江》里的查克·诺瑞斯,《死亡的游戏》里的贾巴尔。

但,因为李小龙,85万美元的成本最终带来了北美2500万美元票房,全球票房更是收获9000万,换算下来相当于6亿多人民币,而且这还是在51年前,该票房绝对相当于当时好莱坞的A类影片。至于《龙争虎斗》的后继影响力,更是让华纳笑着赚翻了。

话说回来,85万的投资额,充分说明了华纳对于李小龙的不充分信任。不仅如此,包括剧本,尽管李小龙从当初的《血与钢》进行了修改,但是还是并没有完全推翻,只是修改而已,李小龙也得妥协。

现有的剧本依旧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其实采用的是狗血的双男主的故事线,李小龙只占了一条,另外一条故事线属于约翰·萨克松饰演的白人男主角。

由于原始剧本《血与钢》已无处寻觅,只能靠猜。我猜最初的剧本还是走《青蜂侠》的路线,白人男青蜂侠为第一男主,负责主故事线,黄种人加藤则属于副线,负责打斗。《血与铁》嘛,大概是约翰·萨克松负责“血”,讲血性男儿的故事,李小龙负责“铁”,负责钢铁一样的硬碰硬打斗,至于性格嘛则可以没有,因为是黄种人。

从约翰·萨克松现有的故事线去看,就能看出端倪。他的故事是讲他由于欠了一大批钱,为了家庭必须要深入虎穴去赚钱,于是来到了韩之岛。他是为了钱。这是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式的经典好莱坞故事套路,为了家中的妻与子,男主必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逐步认清自我,最后不仅收获了想要的钱财,还收获了成长,并顺利回归家庭,成为家族英雄。这套路实在是太熟悉了,就像狗血一样廉价。

这样的俗套之极的剧本,李小龙肯定不能答应。毕竟请我来了,就是由我来做主角的,而且必须是绝对主角,不可能只是一条副线。至于谁才是副线,老子不管。所以,剧本得改。

李小龙的故事线,按照李小龙的想法,开始体现华人价值观。他的出马,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清门。李小龙饰演是少林大师乔宏的弟子,由于大师哥石坚在私人岛屿上经营不法勾当,影响很坏,李小龙被师傅派去清门,废掉其武功。所以,李小龙要设法混进岛上进行调查,并击败石坚,完成清理门户任务,为民除害。

李小龙的妥协,在于他大力修改了自己的故事线,对于约翰·萨克松的那条,他并没有触动太多。这就造成了约翰·萨克松的故事线依旧很完整,看起来很像是传统美国故事里的男一号的设定。李小龙的故事线与约翰·萨克松的故事线并行推进,看起来格格不入,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而且,在李小龙的故事线在经过不断往里塞东西之后,变得异常丰满,相形之下约翰·萨克松那条线就更显得干瘪,看起来非常多余,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明明就是就是一个少林派内部矛盾的故事。之所以保留了约翰·萨克松的故事线,就是李小龙做了妥协的结果,毕竟电影是华纳的,李小龙并不是出品人,他也是来打工的。

相对李小龙的强势,约翰·萨克松的名气不大,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演员,没啥话语权,让演啥就演啥,让咋演就咋演。因而他的那条故事线明显被弱化后,他还是遵照剧本进行表演了。对观众来说,来看这片就是来看李小龙,也选择性忽略掉了约翰·萨克松的这条故事线,这对于他来说,多少有些不公,但谁让李小龙的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呢。

李小龙最明显的加戏,就是影片开头李小龙与洪金宝的比武戏份,以及李小龙向少年董玮传授武学的戏份,这两个部分与整体故事线明显脱戏,完全可以删去。

李小龙为什么要硬加这些戏份呢?

因为李小龙想要传授他的武学概念,想要将中国功夫推广出来,这也是他回到好莱坞的初衷。

所以,上面看似与剧情无关的两段戏份,恰恰是李小龙最想要的戏份,是他表达自己思想最合适的戏份。

而且,李小龙对战洪金宝的那部分戏份,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MMA,成为了这项运动的源头。从装扮上可以看出,李小龙的拳套正是当今MMA所用的拳套,从打斗方面来看,他采用的不仅是自由搏击更多的还是采用地面技,除了展示拳脚功夫之外,还使用了罕见的砸击脚背、关节摔技、以及最后降伏洪金宝的十字交叉肩肘锁压技术,这段戏无论是从步伐、技能看还是从装扮看,李小龙都为MMA开创了先河,影响力之力之大,怎么能够说这是多余的呢。

不仅不多余,而是太少了。

在李小龙对战洪金宝之后,乔宏与李小龙有一段对话,表达出了李小龙对于中国功夫的认识。

大师:“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李小龙:“把技巧隐于无形。”

大师:“当你面临敌人的时侯,有什么感觉?”

李小龙:“我眼里没有敌人。”

李小龙:“我,只是一个抽象的字,没有别的意思。”

李小龙:“作为一个好的武术家,是绝对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是要把武术融化,收发自如。”

大师:“所谓敌人,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真正的敌人则藏身其后,你如能消灭幻影,就能消灭敌人的真身。”

李小龙指出双方对决时,当对方萎缩的时候,我就立刻伸张,而当对方伸张的时候,我就应该步步小心,处处设防。这就是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当我在绝对有力的时候,用不着我,他自然就把对方击倒了。

这段对话,李小龙阐述了自己对于武术境界、武术家、对敌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对话内容充满哲思。片外,李小龙在采访的时候表述的更清晰,那就是要把功夫化成水(bewater),遇强则强遇弱化弱。

片中,李小龙还叫住了当时还是小孩的董玮,他片中饰演了李小龙的一个小师弟。李小龙拉住他,让他踢自己。反复几次后,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

李小龙:“要使用你冷静的头脑,而不是愤怒。”

李小龙:“反应要快,就像直觉中把手指指向月亮,反应慢了,就只能看到手指,决不能让你看到月亮的光华。”

尽管对话不多,但这段对白却大有深意,因为它引自佛经中的“标月指”。

佛经中说: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意思是:假如有人用手指月亮给别人看。这个人应该顺着手指,去看月亮。如果这个人不去顺着手指看月亮,反而仔细地研究起手指来,把手指当作了月亮。那么这个人不但是迷失了月亮的样子,同时也会迷失了手指的样子。因为他把手指当作月亮了!

“指月之指”已不仅是武道哲学,更加是人生哲学。

片中开头部分的两段对话,分别表达了李小龙对于武学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认识。这两处看似多余的闲笔,却大有深意。

片中,在诸侠接近韩之岛路上,李小龙遇到了一个白人无赖的挑战。

李小龙对挑战的无赖不屑一顾,说:“就算我不用动手也可以赢你。”

无赖自然不服。李小龙以另外选择比武场地为由,要求与无赖武者一起划船去附近岛上比试。结果,让无赖上了救生船后,李小龙直接放开了小船的缆绳。无赖武者在大海中随波流逐、惊慌失措,成为大家的笑柄。

这段剧情和被称为日本剑圣冢原卜传的传说极为相似。

传说中冢原卜传有次坐船时,船上有一名武士吹嘘自己是最强的剑士,坐船时大话不断。冢原卜传原本在一旁打瞌睡,后来实在听不下去,与武士对话。对话中那武士大怒,就要和冢原卜传比试剑术。

冢原卜传同意了,说到岛上去比。

两人坐船驶往小岛。就在将到小岛时,武士心急火燎,跃身跳下船,先到了岛上。

冢原卜传却突然从船夫手中拿过桨,将船划了回来。将武士留在了岛上,戏弄了对手,不战而胜。

对付无意义的挑战,未必就要厮拼。剑圣冢原卜传如是,武之圣者李小龙亦如是。此一战,李小龙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现实中,总是传说李小龙脾气火爆,逢架必打,打即求胜。《龙争虎斗》则以影像的形式,用更大的影响力告诉大家,有些架是不必打的。得看人,得看形势。逢战必胜,并不是最佳的效果,不战而胜,才是最上的获胜结果。

这几段明显属于李小龙修改的戏份,是他专门用来阐释自己武学修为的戏份,对于研究与了解李小龙都有极大的帮助。看似轻描淡写,都值得特别对待。

抛开上述几个对整体故事没有根本影响的加戏。等故事进展到韩之岛之上,随后展开的情节,相对来说就比较套路化,属于标准的好莱坞流水作业,而且充满了好莱坞的刻板及愚蠢,算不上太好。石坚的形象,依旧属于傅满洲式的眯眯眼,他的狂妄与自大,都充满了刻板与偏见,很符合美国人当时对于华人的常见认知。可想而知,最初的剧本该有多么的无聊了。

但李小龙还是尽力在动作上尽可能多地进行展现,在自己影响力能够到达的地方,尽可能地进行发挥。其中,还有地宫镜面戏的创新,给人不小的惊喜。后来的基努·里维斯在《疾速追杀》系列里就再现了《龙争虎斗》里的镜子迷宫的精彩戏份,同样成为经典。

《龙争虎斗》作为香港与美国的合拍片,香港人的拍片习惯与好莱坞的习惯,并不相同,加上双方语言不通,时不时就迸发矛盾,导致片场混乱。李小龙原本只是打工,可是他精益求精的追求,还有事无巨细地参与工作,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让李小龙身心俱疲,体力与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透支。影片开头与洪金宝的比赛戏份,明显可以看出是后来补拍的,因为那里的李小龙的身形已经消瘦得很厉害,身上的肌肉明显挂不住,面色明显发黑,状态与高峰时期比,明显不如。

看下面的剧照,李小龙身上的皮肤明显松弛,不再健硕,皮肤与肌肉之间是松的。而洪金宝的皮肤就更健康,肤色也更明亮。

香港电影追求越快拍完越好,要是拍得起劲,根本不管每天的工作时长有多久。好莱坞却是有着固定的工作时间,因为导演往往也只是打工的,管你三七二十一,反正到点下班就是规矩。这就加剧了双方本来的沟通问题,甚至是有小摩擦了。

李小龙管不了这些问题,他只知道要倾尽全力,靠着这部片子完成打进好莱坞的原定目标。他玩命地拍,反正动作戏是香港这边的团队为主,合作方华纳的人下不下班都没关系。

玩命地拍摄,实际上透支了李小龙的体能。后期混音制作中,李小龙就有直接晕倒被送往医院就医,诱发了脑水肿,这也是他最后死亡的根本病因。

饰演大反派韩先生的石坚,在与李小龙接触过程中,就已经知道他有过伤病,而且脑补受损,情况似乎不太妙。李小龙还对石坚说过,“坚叔,我可能还没你这么长命”。

结果,一语成谶。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突然去世。7月26日,《龙争虎斗》北美正式上映。相差只有6天,李小龙没有看到自己完成的奇迹。

说回来,李小龙由于主导了片中的动作戏,于是他在进岛之后,先是与美国空手道冠军鲍勃·沃尔展示了一场高质量的空手道对决。然后,又在夜闯地牢的厮杀之中,先后使用了长棍、短棍、双节棍,以寡敌众,单身击倒众打手们。厮打成龙头发的镜头,就发生在这里。

李小龙,尽可能地在片中添加了很多私货,但毕竟影片不由他主动,还是有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出来。

毕竟,这是李小龙与华纳的试水之作,它的意义,就像是《速度与激情》与《疾速追杀》的第一部。

《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建立,到最后真正意义并不是“速度”与“激情”这两大商业卖点,而是“伐木累”的建立,恰到好处地迎合了美国新一轮的平权运动,这个系列将一群拉丁裔、黑人、亚裔凑到了一起,组合成了牢不可破的家庭概念,使得这个系列在好莱坞热门IP大都以白人为核心的时代,大异其趣,独领风骚。

《疾速追杀》系列的建立,改写了好莱坞动作片的格局,它充分吸收了短视频时代建立的新的美学风格,迎合了新一代观众观影习惯,用快速剪辑,生猛凌厉的动作,为全球动作片建立了的新的范式。

但是,《速度与激情》《疾速追杀》各自第一部的时候,这种改变电影格局的现象还只能是雏形,只能是若隐若现,真正完成需要后继系列不断添砖加瓦来共同完成,需要一个电影宇宙。

可是,天不暇年,李小龙的突然离世,让这一个高楼大厦,在基础未牢时就突然崩塌了。龙宇宙,只发生了宇宙原点的爆炸,后来的宇宙形态,并未建成,殊为遗憾。

无论如何,有了《龙争虎斗》这部好莱坞唯一制作,喜欢他的人看完后又去找来看了他前面的三部作品。完了后就会彻底被李小龙征服,几乎是每一个人,看了都会喜欢他。

李小龙,用一个残缺的宇宙,就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全球,成为了划时代的华人巨星。

因为他的作品,李小龙生前扮演的人物角色都是中国人或海外华人——散居华裔、第三世界反帝斗士、亚裔美国人,具有明显的民族独特性。但是李小龙在影片中往往要与日本男性或欧美男性进行对抗,他要打的是日本人、俄罗斯人、美国黑人,但他常常能够让斗争超出身份政治,又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民族象征,因此深得第三世界亚非地区(以及美国的亚裔移民和非洲裔美国人)长期遭受奴隶制、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的种族群体所喜爱。因为在李小龙的功夫世界里,非白人也可以通过赤手空拳的斗争来对抗全副武装的白人至上主义堡垒。

也因此,李小龙不仅是中国的英雄,也完成了“去中国化”,变成全世界的英雄。

那么,《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心目中的佳作吗?

明显不是,他真正想要彻底讲述其武术思想及哲学思想的影片,是《死亡的游戏》。如果那部影片被拍出了,将会是一部划时代的巨制。

可惜啊,可惜。

这里有个要说的点,《死亡的游戏》尽管是李小龙的遗作,但并不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他是先拍摄了《死亡的游戏》,进行到一半,然后搁置了下来,插入拍摄了《龙争虎斗》,然后在这部好莱坞电影上映之前就突然死去了。他本想重启拍摄《死亡的游戏》,可是还没来得及。

至于李小龙是如何死的,以及真正的《死亡的游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

序曲:李小龙开创了一个时代,可惜他不属于那个时代

第一部分:李小龙是如何崛起的?

第二部分:《唐山大兄》缺少武魂,并不是李小龙想要的风格

第四部分:龙的确立,聊聊《精武门》里李小龙的风格与参与度问题

番外一:中国超级英雄陈真,李小龙版与甄子丹版优劣谈

番外二:李小龙的这部动作片,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

第五部分:《精武门》之后,李小龙是如何建立协和电影公司的?

第六部分:李小龙与《猛龙过江》,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幕后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泓飞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